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book532.com

第674节(1 / 2)

加入书签

当联系到设计工作,他们就知道框架可能就是核聚变装置。

大家都来到会议室以后,王浩也坐在主位上说了起来,“正常来说,研究组刚刚组建,大家可能才来到西海,第一次会议就是认识一下。”

“我们也不是做争分夺秒的研究,似乎也不用太着急。”

“但是,我希望设计赶紧完成,快点进入到下一步,就能够更快一些制造出核聚变装置。”

“研究不是争分夺秒,但我不喜欢浪费时间。”

“大家来看……”

王浩说完以后直接进入讲解状态。

所有参会的人都有点儿发懵,他们没想到第一次开会就直接进入工作,甚至对此毫无准备。

他们一直在心里感慨,“不愧是王浩院士!”

“雷厉风行啊!”

“做事一点都不拖沓,或许就是这样的工作态度,才能完成那么多研究吧……”

颜静、丁志强、罗大勇等人早就习惯了。

王浩一直以来都是如此,做研究就是做研究,干净利索的进入正题,赶紧把研究做完才是正事。

其他的都不重要。

外界乃至于研究组里,很多人都认为核聚变设计工作是一个持久性的研究,可能会持续几年时间。

但他们却认为……

也许,很快。

具体多快也很难说。

“若是不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,大概一年……够了吧?”肖新宇思考着做了个判断。

“半年,差不多。”颜静这么样。

罗大勇闷头不说话,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。

丁志强……

他正在用力捂着脑袋,痛苦的思考一个问题,“为什么我要加入核聚变设计组?到底什么时候,才能脱离王浩老师的魔掌……”

摒弃前嫌、同心协力?模拟计算问题

会议室里。

王浩开始讲解核聚变装置的主框架。

主框架包含几十页的内容,设计图上主要包含外层螺旋磁场、强湮灭力场、内部的反重力场以及下方的支持设备,周围则有包含冷却系统、能源控制系统、以及连带的输出端口控制系统,等等。

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了很多内容。

他主要讲解的是几个大型的系统,比如磁场控制、底层力场支持构架、电子控制系统,也包括输出端口的设计等。

所有内容都是主要构架,并没有细节到材料或技术。

主设计组的工作也是完善构架,细节化的内容有其他组来负责。

每个人都认真的听着。

多数人最开始都认为王浩拿出的只是粗略版本,给出一个大体的框架就差不多了,可没想到的是,他讲解的内容非常精细,框架已经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内容,给人的感觉就已经很完善了。

等大部分讲解完成以后,他们发现主内容都已经有了,心里不由得很是惊讶,“这个设计比理想化的托卡马克装置,实现的可能性高的多。”

“主框架已经牵扯到了控制核聚变的每一个难点……”

“好像设计已经完成了?”

有些人甚至感觉工作已经完成了,“接下来就是完善细节?分配工作?我感觉这个设计已经不能修改了。”

实际上,还是有很大完善空间的。

王浩在不断讲解的过程中,依靠《教学的馈赠》也获得了不少的灵感,他顺带就加了上去,很直白的讲了出来。

这也让大家对于主框架的认识更加全面。

他们都感觉设计已经可以了,接下来就是解决各部分材料和技术的问题。

这种感觉很荒谬。

因为研究才只是刚刚开始,设计组也还处在筹建过程中,连人员都缺少很多,结果主框架设计似乎完成了。

这就好像是面临一个解题过程非常复杂的数学问题。

王浩已经把解题步骤都设定好了。

他们只要按照解题的步骤,一个个去填充细节的内容,题目就能够顺利的解决。

当然,结果不一定正确。

不正确的原因在于,研究会收到材料和科技水平的限制,有些设计看似是合理的,真正去细节化研究的时候,就会受限于技术水平导致无法实现。

比如,内层材料计算得出,需要能够承受一万摄氏度的高温。

显然。

现在没有任何材料能承受如此高温,相应的问题自然就无法解决,设计也要再进行修改。

但不管怎么说,王浩给出的主框架已经有了整体的思路。

“有这个设计做打底,即便是设计最终完成不了,感觉也可以交差了……”有个老院士扯着嘴角说道。

“现在就能做到这种地步,王浩院士准备的很充分啊。”

“看来核聚变论证能通过也是很正常的,他们可能很早就开始研究相关内容了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