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book532.com

第85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有几家是帮衬过她们母女两的,便帮一个上进知礼的族兄免了役, 好叫他能专心读书应试。

那些从前欺负她们孤儿寡母的堂兄弟都懊悔不已,想说她帮着旁支不帮自己, 又怕她在县尉面前告状,只得恨恨地把这事忍下了。

算下来郑莹母亲也算是“兵嫂”之列,她爹一直没有消息,是生是死都不晓得。

郑莹母亲年纪也不算大,才三十多岁,郑莹游说她去采薇学堂读书,她本不愿去,说是许久没与人往来了,怕生。

这也是许多人的想法,都三四十岁了,半辈子都过去了,还读什么书、识什么字?

别说三十岁以上了,便是二十岁以上也觉得晚了。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识字,还不是一样好好地过日子?

还是三娘给她说,就是因为许久没和人往来了,才要出来走动走动。

眼看郑莹都过了要被县里安排相看的年纪了,当娘的不出来多认识些人,如何知道各家儿郎的品行?

郑莹母亲一听,觉得是这个理,当娘的都不帮女儿考虑,谁还能为女儿着想?

须知媒人的嘴是最信不得的,家里有几亩地的就敢说家境殷实,长得还算过得去的就敢夸潘安再世,什么都没有的她们便说对方十分老实。

她待在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如何能知晓这些话里的虚实?可别让媒人给她女儿胡乱说亲。

如今郑莹母亲与别的兵嫂一块上课,渐渐也被采薇学堂的气氛感染了,目前正考虑学完常用字后要不要选修作画。

主要是采薇学堂这边不教太高深的东西,只教些最基础的画法。若是能学成,以后她们能自己画图样,不管是做衣裳还是绣帕子都能自个儿琢磨新鲜样式。

要是学得格外出色,说不准还能留在采薇学堂教授后头的新生员,就像县学那些夫子那样能拿俸禄。

还能与其他人一同住在学堂这边,夜里点了灯一起读书做事,不像在家里那样天一黑就得睡下,省得费灯油钱。

好处多得很!

这谁能不心动?

古时有句话叫做“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”,说的就是当你周围全是那奋发向上、精神焕发的人,你便是那爱胡生乱长的蓬草也会跟着长得直挺挺的。

采薇学堂这第一批生员大多都是自己抢先报的名,自然个个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,郑莹母亲待在里头很快便受了影响。

对于母亲的转变,郑莹是最高兴的。

有时郑莹还是忍不住想起教她识文断字的那位县令娘子,想着那位县令娘子若是还在的话,兴许是第一个参与到采薇学堂来的人吧?

以她那样的才学、她那样的品行,合该也像卢氏那样当个学官,凭借自己的学问把名字写进县志里头。

每每想到这一点,郑莹暗自鼻酸之余,又督促自己打起十二分精神办好三娘交待给她的差使。

转眼一个多月过去,学堂生员们的学习进展喜人,大多数人已经掌握近百个字,其中包括最常用的数字以及基础常用字。

这些最基础的常用字只要加上不同的偏旁便能有不同的含义,学了一个往后就能连带认出许多字来。

由于郭家人口众多,三娘有相当丰富的带弟弟妹妹识字的经验,开学之初便与卢氏她们整理出适用于初学者的识字教材,是以这个打基础的阶段进行得相当顺利。

生员们学满一个月后,卢氏给她们开了节十分特别的课,为此她还把丈夫书房中珍藏的《说文解字》给搬了出来,给生员们讲解常用的偏旁结构以及它们能给字赋予哪方面的意义。

这些生员之中大多都是没有自己名字的,这一点在寻常百姓家其实无论男女都差不多,想起名只能去求在他们眼里有学问的人帮忙起,自家起的话大抵是叫什么“大牛”“二牛”“大囡”“二囡”“阿珍”“阿宝”之类的。

左右起了也没什么用,何必费那个事?

所以卢氏把字体结构这一节课拿来给她们起名用。

自己挑学过的喜欢的字,再挑喜欢的偏旁部首,看能不能组合出寓意好的字当自己的名字。

哪怕只是用于她们这些同窗之间相互称呼,总也是要起个好名儿的,没见那些文人墨客都给爱自己起字号吗?

按部首把字归类的办法相传是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所创,后世的文字学便是因他那本《说文解字》而兴盛起来的。

当年许慎写这份书稿的时候曾奉命教授宫中内侍读书,以便让这些中官去教授太后身边的宫女们读书识字。

兴许远在东汉年间,便曾有不少宫中女子受这套方法启蒙,生在数百年后的她们在这方面也算是后辈了。

卢氏本就是世家教育熏染出来的,不可谓不博闻强识。

那藏在史书之中的只言片语在她口中说出来,叫众人心里头忽地生出种蓬勃的热情:数百年前的人都识字了,她们哪能落后太多?不仅她们不能落后,她们的儿女也不能落后,该学的都得学起来!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