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book532.com

第31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赵国。我们怎么能毁坏朱襄的‘义’和‘信’?如果朱襄是背义毁信之人,他又如何能活人无数?”

墨家有一位钜子曾是楚国阳城君的下属和好友。吴起变法威胁到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,楚国旧贵族在楚王灵堂上射杀吴起,把楚王的遗体都射成了刺猬。

新王继位之后,为此事族灭七十多家贵族,其中就有阳城君。不过他虽然杀了这些贵族,却废了吴起之法。

阳城君逃离楚国时,墨家当时那位钜子以“钜子不守义,天下恐无人信墨家”为由殉城,一百八十多名墨家弟子同赴死。

之后墨家发现,如此做法只会让墨家子弟白白消耗,不能实现墨家的政治理想。于是墨家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,更倾向于大一统。

虽然楚墨当时依附的是反对吴起的旧贵族,但也看到了吴起变法对楚国的好处。楚国国君杀掉了与吴起敌对的人,却没有延续吴起的变法,这让楚墨对楚国国君很失望。他们认为楚国这样的做法,阳城君之事还会发生。

这就是楚墨渐渐朝着秦墨靠拢的缘由。

后续之事暂且不提,楚墨明知道阳城君有罪,但仍旧为了守住承诺而甘愿殉城赴死,以明墨家之义。荀子点出这一点,告诉相和,想要将朱襄劝离赵国是不可能的。

“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朱襄公困在赵国?”相和叹气。

荀子道:“有机会,机会就在政儿身上。若公子子楚被立为太子,赵国肯定会送这一位赵人所生的质子回秦国争夺皇位。那时朱襄作为养育政儿之人,肯定会和朱襄一同回秦国。你所说的能任用朱襄的雄主,就是指秦王吧?”

相和点头:“秦王确实是雄主。我观天下有一统之势的国家,仅有秦国。”

荀子叹气:“但秦国重利益轻仁义,由秦一统天下,对天下人真的是一件好事吗?”

相和道:“朱襄公和政儿或许能改变秦。”

荀子道:“你倒是对他很有信心。不过我也希望如此。”

相和道:“我们墨家会继续留在朱襄公身边,希望儒家也能帮助朱襄公。”

荀子点头:“当然。我的弟子已经入赵,成为赵国宗室的门客。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为朱襄进言。”

相和拱手作揖。

荀子拱手回礼。

儒家和墨家此时的领头者达成默契,暂时站在了同一战线。

此时荀子和相和都认为,朱襄离开赵国的时间还很早,赵国的局势还很稳定。

事情总是在所有人以为风平浪静的时候急转直下。

今年年初,秦国攻占野王后短暂休整了半年,继续朝着上党进军,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。

韩王派人向秦王请罪,愿意献出上党郡,请求秦王退兵。

秦王同意,以为此次战略目标已经达成。

与此同时,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意降秦,派人前往赵国游说,想要将上党郡献给赵国,借赵国的力量抵抗秦国的军队。

赵王十分欢喜,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此事。

赵太祖原本离王位很远,因太子悝死于瘟疫,才被立为太子,继位成了赵王。

赵惠文王和朝中大臣都对这位弱冠继位的赵王不放心,让赵威后听政。赵王继位后第一年逼退秦国进犯的功劳,也落在了赵威后的头上。赵王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。

现在上党郡守冯亭主动献出上党十七城,赵王高兴得飘飘然了。

有人主动带城来投,这不证明自己雄主的声望远扬吗?

而且上党十七城,就算是自己的父亲和祖父,打下这么多领土也非常困难。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上党十七城,这岂不是证明自己逼父亲和祖父还要厉害?

赵王越想越兴奋,恨不得立刻就答应下来。

但他虽然能力不成,谨慎还是有的。秦国强势,赵王对这个从他祖父时就与赵国为敌的老秦王有些发憷,所以他还是挨个询问大臣的意见。

令赵王没想到的是,一向谨慎的蔺相如反对他接受上党郡守献城就罢了,谁都知道,蔺相如年纪大了之后,不复以前直面秦王的勇敢。他的叔叔平阳君赵豹,一向唯国相平原君赵胜是从,此次居然坚持站到了平原君赵胜的对立面,阻止他接受献城。

赵豹声泪俱下:“君上!秦国打了好几年,眼见着就能得到上党。我们赵国什么都没做,却想白白得到上党。圣人说过,无缘无故的利益就是巨大的祸害!这是韩人嫁祸赵国,绝对不能接受啊!”

赵王十分不满:“这怎么能说无缘无故?上党郡守和平民厌恶秦的暴政,向往寡人的德政,这才愿意投奔寡人!”

赵豹还想再劝,赵王让人请他离开,不再听赵豹说话,接受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。

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是,整整十七城,不拿白不拿,白送的东西不拿是傻子。

赵王说,平原君叔叔说得对。

于是,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前往上党接收冯亭的投献,派人占了上党郡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